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育 > 拥军爱民

定格滚烫记忆


■郑茂琦  张玉菲  高思峰


秋日清晨,一缕缕暖阳照进营区。官兵围在一块展板前,谈论着上面的照片。几天前,为即将到来的人民空军成立74周年纪念日制作宣传展板,空军某地导营向大家征集照片及其背后的故事,请全营官兵投票。最终,有3张照片脱颖而出。


这些照片背后凝结着艰辛和荣光,承载着一段段鲜活滚烫的记忆。



第1张照片拍摄于20多年前,是老兵曹世家提供的。照片中,一辆辆运输车行驶在高原天路上。尽管在夏季,远处的山峦依然白雪皑皑,公路上覆盖着残雪,蜿蜒伸向天边。


执行高原任务那年,是曹世家军旅生涯的第7年。作为雷达技师,他不仅要时刻关注车上大大小小上千个电子元件的运行状态,还要第一时间排除故障。他明白自己的任务很重。


前一年接新装备时,曹世家的孩子刚出生。为了快速形成战斗力,曹世家半年没休假,也没有见过孩子几次。很快,部队接到了奔赴高原驻训的任务,曹世家又担心起来:部队还没有上高原的经验,武器装备会不会和人一样得高原病?他实在放心不下,主动找到营长,请求再次延迟休假。


火车的铁门“咣当”一声被拉上,黑漆漆的车厢里,一张张青春的脸庞立刻变得模糊起来。微弱的光线透过窗洞门缝射进来,给车内投下一块块光斑。车轮压过铁轨,发出咣当咣当的声响,就像他们走向高原的脚步声。


经过7天长途跋涉,全营终于到达了格尔木。但是,从格尔木到驻训地,还有上千公里的路要走。来不及休整,官兵又迅速登车,开始了漫长的公路行军。起初,高原绝美的风光还能给战士们带来些许慰藉。随着车队行至五道梁,海拔陡升到4000多米,官兵普遍出现了高原反应。


越过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时,曹世家的高原反应逐渐加重了。他浑身绵软无力,斜靠在汽车座椅上,眉头紧锁,头痛欲裂。到了唐古拉兵站,他扶着把手慢慢走下车。通往兵站饭堂有一小段楼梯,他爬一步喘一下,不知过了多久才爬上去。看到满桌香喷喷的热菜,曹世家没有半点胃口。再出发时,营里几台汽油车也相继出现“高反”症状,在一段长坡上“吭哧吭哧”喘着挪不动,只能靠牵引车拖上去。


到达驻训地,全营迅速投入演训。打靶前,曹世家负责保障的雷达突然出现故障。开机后,雷达无法捕获目标。曹世家和其他几个技师强撑着身体,钻进机柜里,挨个电路测试,终于锁定一个发烫的玻璃管。时间一分一秒流逝,曹世家一时找不到趁手的工具,便徒手拧下玻璃管更换备件。很快,雷达运转恢复正常,官兵在第一个演训日就取得了好成绩……


驻训期结束后,曹世家从报纸上剪下一张高原行军的照片作为纪念,并一直保存着。



第2张照片,是时任排长吴京提供的。落日红霞里,一名战士对着身旁的雷达车做出一个伸手向上的手势,表示该营正在展开兵器,进行战斗准备。大漠的黄昏之中,战士深色的背影显得自信而坚毅。


那次演习是吴京第一次参加实弹打靶。作为技师,他心里像压了一座大山。当他看到战友们的努力,更是下定决心,绝不能让战友们的心血付诸东流……


那天清晨,吴京看见几个战友疲惫地抬着光纤往营区走,赶忙跑过去搭把手。“排长,昨晚我们放完线缆后迷路了,走了一夜才找回来。”战友苦笑着说。


时间拨回到一天前,通信连按训练计划向预定地域机动转移。到达时已是深夜,冷风飕飕地往衣服里灌。几个战士背起放线机和十字镐向远处走去。他们猫腰铺设了几公里光纤,收拾物品正准备返回,才发现对讲机已经没电了,循着曲曲折折的脚印,也找不到回去的路。


于是,他们开始调整队形,一个人在前方领路,后面几人则四散开来。为了让大家不再走散,每走上几步,便互相大声喊话保持联系。


月光挥洒在大漠上,夜晚干燥寒冷,四周尽是呼呼的风声。几人冻得发抖,实在走不动了,也喊不动了。正在这时,远方突然竖起一道绿色的光束。他们兴奋极了,知道这肯定是战友发出的信号。看到希望的他们,顿时感觉浑身充满力量,抬着光纤就飞奔过去。


原来,驻地的班组人员等不到他们回来,就报告营长,带着手电筒四处搜寻。后来一位班长想出了好主意,用激光笔为他们指引方向。


听完他们的讲述,吴京才知道这几位战友一晚上的经历是多么坎坷。他拍着他们的肩膀说:“剩下的交给我们吧。”


演习开始,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,吴京迅速钻入舱内,跑至自己席位,整个动作一气呵成。


“靶机起飞……”当吴京听到口令时,他的心弦绷得紧紧的,耳边安静得只剩下“怦怦”的心跳声。


“目标截获”“目标信号正常”“目标跟踪正常”“导弹发射”……后来战友对吴京说,他进行操作的时机非常精准。但在吴京的感受中,他的整个视野都是模糊的,心中眼中只有操作按键清晰可见。当欢呼声传来,他才知道已经命中了目标。刹那间,舱内的战友们相互击掌呐喊。


吴京走下雷达车时,双腿都有一点发麻。他看到辽阔的天边挂着一轮落日,映红了片片云彩。身旁一个战士正在用手势指挥雷达车展开,做好再战准备。战友们配合默契,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。


后来,吴京在关于那次演习的公开报道中下载保存了这张照片。



第3张照片,是那年获得“金盾牌”奖杯时,时任1连连长的秦大榕,与他带领的整个战勤班组的合影。战友们挂着“蓝盾尖兵”奖牌,齐刷刷伸出大拇指,在茫茫戈壁和蓝天之间露出开心笑容。


一张张青春的脸庞上,笑容干净澄澈,看不到一丝疲惫。但经历那次演习的官兵都知道,这笑容背后隐藏了多少血汗和艰辛。


时值盛夏,演训场上火辣辣的阳光炙烤着官兵的身体,大颗大颗的汗珠砸在地上。为方便训练,官兵就在场地附近搭起帐篷,可到了晚上仍能感受到脚下的灼热。


天气炎热,1连又在训练中陷入了瓶颈,每一次练习时间都达不到预期目标。秦大榕带着官兵反复练习,从早到晚,每个步骤精研细磨。改流程、抓细节,所有人最高效地协同起来。


经过数月的准备,秦大榕认为大家无论是思想还是战术水平都已经准备好了,拿下第一项预赛课目“进驻就打”不成问题,没想到实际比武中却遭遇当头一棒。


比武过程中,雷达车出现故障,等故障排除完毕后,发射的导弹虽然也击中了靶标,但进程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参赛单位,最终该课目考核成绩倒数第一。担忧被淘汰的阴云密布在官兵心上。


知耻而后勇,余下的课目,官兵改变战法,全力冲刺,接二连三取得胜利。进入决赛的曙光就在前方,可在最后一个预赛课目中,因为一个小的失误,他们没能拔得头筹,分数受到了影响。


深夜,战勤班组的战友们躺在帐篷里丝毫没有睡意。秦大榕则站在帐篷外,焦急地等待着结果,不时望向戈壁的夜空。


凌晨2点钟,秦大榕接到电话通知,他们进入决赛了。听到这个消息,所有人马上从床上爬起来,立即投入战法的研究之中。


早上8点,比武开始。一声令下,雷达飞转。第一批目标果然沿着他们预料的方向飞来,快速捕获、快速识别、快速跟踪、快速射击,战勤班组毫无悬念地拿下第一批目标。第二批目标也不出所料,但在跟踪过程中,信号不稳,目标短暂地丢失了。得益于前一天晚上的精密研究,技师迅速重新捕获了目标。


发射按钮被按下后,车内陷入了沉寂,直到对讲机传来战友兴奋的声音:“我们赢了!”秦大榕和战友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,泪水夺眶而出。


颁奖仪式后,秦大榕和战勤班组的战友紧紧搂在一起,向镜头一起伸出大拇指。


那笑容溢出了照片,感染着展板前的官兵。


忽然,战备铃骤然响起,此时已是营长的秦大榕一声令下,展板前的官兵闻令而动奔赴战位。冲过营区的“胜利桥”时,大伙不由自主地望了一眼桥头金灿灿的奖杯雕塑——它像利箭的锋刃正闪着耀眼的光芒。


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